-
看看现在的广州!
罗马博识高校国家安全与国防教育中心研究员
一个国家能愚蠢到什么程度?这里曾经是世界上最富裕、最安全的国家之一,人均GDP超过5万美元,可是后来却变成难民的天堂,“圣母治国”是怎么毁掉一个发达国家的?这个国家就是瑞典。 瑞典在上世纪中后期,通过出口导向的经济模式,迅速跻身全球最富裕国家行列。钢铁、机械和造纸产业成为支柱,税收体系高效地将财富回馈社会。2018年,人均GDP达到54181.91美元,远超多数发达经济体。免费教育覆盖从幼儿园到大学,医疗半免费且覆盖全民,失业补贴高达薪资的80%,养老金足以维持体面生活。 这种北欧模式强调平等与信任,社会凝聚力强,犯罪率长期处于低位。居民无需为基本需求担忧,时间多用于休闲与创新,吸引无数国际观察者前来取经。经济稳定让瑞典在全球排名中稳居前列,幸福指数常年领跑。这种基础,不仅支撑了内部和谐,也为对外开放提供了底气。 移民政策在瑞典的历史中,本是战后劳工补充的延续。早在1990年代,政府签署日内瓦公约,承诺接收战乱受害者,认为这能提升道德形象并填补劳动力缺口。2010年后,中东和非洲冲突升级,瑞典开始扩大配额。2013年,新增移民超过11.6万人,主要来自叙利亚和索马里。 那时,官员们视之为双赢:难民获庇护,瑞典得廉价劳动力。边境审核程序简化,志愿者组织活跃,媒体报道多聚焦人道援助的正面故事。这种开放源于自信的国力,总人口不足1000万的瑞典,自信能消化新增人口。早期移民多融入工厂和建筑业,贡献税收,政策看似行之有效。但潜在风险被忽略,文化差异和资源分配的隐患悄然积累。 2015年欧洲难民危机爆发,瑞典成为接收大国。那年,一年内处理16.3万庇护申请,申请者多从叙利亚和伊拉克逃离战火。总人口仅950万的瑞典,外来移民及其后裔迅速占到15.3%,约150万人。这种规模远超预期,政府宣布“人人有权寻求庇护”,边境几乎无阻。 港口和火车站涌入大批人群,临时安置中心超负荷运转。国际社会一度赞誉瑞典为“欧洲良心”,但国内资源瞬间告急。财政预算被迫调整,移民相关支出直线上升。政策制定者低估了持续战乱的规模,以为短期高峰后会平息。结果,这场潮水式涌入,彻底改变了人口结构和社会动态。 福利体系首当其冲承受冲击。原本为本土居民设计的网络,无法应对突发膨胀。2015年,移民支出高达170亿克朗,挤占教育和住房预算。医院排队时间从几天延长到数月,小病难以及时诊治。学校班级规模扩大,老师需兼顾语言不通的学生,本土教育质量下滑。公租房分配优先给新来家庭,本地居民等待周期拉长。 失业率方面,2017年本地仅4.9%,移民整体达16%,非欧洲背景者超过30%。这些群体依赖补贴维生,却鲜有税收贡献,形成财政黑洞。培训项目虽多,但语言和技能障碍让融入缓慢。政府虽增加预算,但系统性设计缺陷暴露无遗,长期依赖加剧了社会分层。 2014年警方记录强奸案件6700起,到2024年增至10167起,按人口比例每10万人96起。调查显示,2018年过去五年强奸定罪中,58%涉外国出生者,40%来自中东和非洲。2000至2015年,3039名罪犯中47.7%为移民,是本土比例的2.4倍。群奸案中,82%涉案者非欧洲出生。枪击事件从2010至2023年平均每年324起,致48人死亡,2023年爆炸案达139起,比五年前翻倍。这些暴力多与移民聚居区相关,帮派火拼频发。毒品交易和地盘争夺成为常态,警方资源捉襟见肘。 暴力事件集中于移民密集区,形成所谓脆弱区域。到2023年,全国有61个此类街区,警察巡逻需多人结队,普通人避之唯恐不及。非洲和中东背景帮派控制地盘,跨国网络扩展毒品和武器走私。2018年马尔默网吧枪击致3死,2017年斯德哥尔摩卡车袭击造成5死15伤。这些案例多源于帮派冲突,受害者多为无辜平民。 年龄欺诈问题突出,成年男子自称未成年人,享受特殊照顾,却卷入不当事件。文化平行社会兴起,宗教领袖影响社区,价值观冲突加剧。政府虽推融入计划,但缺乏强制措施,语言课程覆盖不足,导致隔离加深。社会分裂从街头蔓延到整体,瑞典的包容理想面临严峻考验。
imgarr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