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科普之夏”主题活动,解锁羊城暑期酷炫新玩法

广州 更新于:2025-08-21 10:53
  • 我家有只小西米

    当盛夏的蝉鸣与探索的脚步相遇,2025年“广州科普之夏”主题活动以一场场别开生面的科学盛宴,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浓郁的科学气息。从眼科医院的护眼课堂到社区里的AI体验,从微生物实验室的真菌探秘到医院的生长发育课堂,四大特色活动覆盖全年龄段,通过沉浸式体验、互动式学习、场景化实践,让科学知识走出书本、走进生活,成为广州暑期最亮眼的“科学风景线”。

    广州普瑞眼科医院

    “原来医生是这样检查眼睛的!”在广州普瑞眼科医院的“榕树下科普馆”里,5岁的乐乐穿着白大褂,举着裂隙灯模型认真地给同伴“问诊”。这场专为5-12岁儿童设计的护眼研学活动,正针对性地破解着家长们的暑期焦虑——国家疾控局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已达51.9%,而暑假因户外活动减少、屏幕使用增加,成为近视防控的“高危期”。

    imgarr

    imgarr

    活动创新性地采用分层教学模式:5-8岁儿童通过“小小眼科医生”角色扮演,在医护人员指导下操作视力表、裂隙灯等基础设备,在游戏中理解“眼睛是需要呵护的精密仪器”;8-12岁的“护眼侦探”则通过眼球结构互动装置,直观观察光线折射原理,在“20-20-20法则”闯关游戏中牢记科学用眼技巧。每位参与者获得的《护眼研学手册》,不仅记录着“远视储备保护”“不良用眼习惯识别”等知识,更设计了暑期护眼打卡页,让科普效果从课堂延伸至日常生活。

    imgarr

    imgarr

    “以前说破嘴皮让孩子少看手机,他根本不听,现在主动说‘医生姐姐讲了,看久了眼睛会累’。”家长王女士的感慨道出了活动的实效。据医院统计,往期参与者中超80%的孩子能在一周内调整用眼习惯,不少家庭更将“户外亲子运动”纳入暑期计划,让暑假真正成为视力保护的“干预黄金期”。

    imgarr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

    “孩子总挑食怎么办?”“运动强度如何把握才科学?”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的会议室里,数十位家长围着专家热烈提问。这场“生长发育特训营”科普开放日,通过“专业讲座+职业体验”的双轨模式,为家长们送上儿童健康管理的“百科全书”。

    三场精品课堂各有侧重:主管护师闫蔚伶的《儿童运动科普》,详解不同年龄段的运动处方,从爬行训练到球类运动,用动画演示让家长秒懂“运动促进骨骼发育”的原理;护师周海霞的《儿童营养课堂》,以膳食宝塔模型为核心,拆解蛋白质、钙等关键营养素的科学摄入方式,针对挑食偏食问题提供“彩虹餐盘”“趣味摆盘”等实用技巧;唐本玉医生的“儿童性早熟”专题讲解,则用通俗语言解读早期识别信号与干预路径,缓解了家长们的焦虑。

    imgarr

    imgarr

    imgarr

    压轴的“小小医生”体验环节将气氛推向高潮。孩子们穿上迷你白大褂,拿着听诊器为父母“听诊”,对着毛绒玩具模拟问诊。“现在不怕去医院了,原来医生是这样帮我们打败病菌的!”9岁的朵朵认真的模样让家长忍俊不禁。正如护士长胡月云在致辞中所说:“我们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让孩子建立对健康的自主意识,对医疗的亲近感。”

    imgarr

    imgarr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广州市分公司(广州联通)

    “将军!”燕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10岁的张同学与AI下棋机器人的对决正酣。近日,广州联通联合社区打造的“AI五进”科普活动,让近百名居民在家门口触摸到科技的温度。四大互动专区各具亮点,构建起“科技+民生+文化”的立体体验场。

    智慧互动区里,AI下棋机器人的机械臂精准落子,让孩子们在对弈中理解算法逻辑;AI时光机前,家长和孩子排队打印“穿越照”,穿上汉服、少数民族服饰的虚拟形象让传统文化以科技形式焕发生机。“这比玩手机游戏有意义多了,孩子现在天天研究棋谱。”家长李女士的话道出了科技体验的教育价值。

    imgarr

    imgarr

    针对老年群体的AI云问诊模拟区同样人气高涨。52岁的王叔在志愿者协助下完成虚拟问诊后连连称赞:“24小时在线咨询太方便了,以后家里老人慢性病管理不用总跑医院了。”

    而越秀非遗海上丝绸之路VR体验区,则让孩子们“穿越”到古代港口,在商船往来的场景中感受广府文化的历史脉络。

    imgarr

    imgarr

    燕塘街道办负责人表示,这种政企社三方联动模式,正将社区变成科普主阵地。“我们要让科技不仅是实验室里的成果,更是看得见、用得上的生活帮手。”广州联通科协负责人透露,作为“AI五进”百场计划的一环,未来将把这类活动延伸至校园、乡村,让科技红利惠及更多群体。

    imgarr

    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蘑菇为什么不是植物?”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里,王刚正博士的问题引发孩子们的热烈讨论。这场“小蘑菇・大世界”科普之旅,让100名“越秀小英才”化身“小小真菌学家”,在实验室里开启科学探索。

    华南菌物博物馆的500余件标本是最生动的教材:从最早人工栽培的灵芝到华南特有的广东虫草,从可食用的香菇到致命的白毒伞,讲解员用“颜色辨毒”“形状识险”的口诀,让孩子们快速掌握辨别技巧。显微镜观察环节更让孩子们惊叹不已——平时肉眼看不见的菌丝网络,在镜头下呈现出珊瑚般的精妙结构。“原来蘑菇的‘根’长这样!”中学生陈同学边画边记,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幅“菌物科学画”。

    imgarr

    imgarr

    活动尾声的知识闯关环节,孩子们运用所学辨别食用菌与毒蘑菇,通关勋章让成就感满满。“我们希望构建‘学习-观察-实践’的完整链条。”活动负责人介绍,作为科普助力“百千万工程”的实践,这种将科研资源转化为科普资产的模式,正让老城区的科普资源“活”起来。正如一位家长所说:“孩子现在看到蘑菇就想研究,这种好奇心比任何知识都珍贵。”

    imgarr

    imgarr

    从呵护明眸到解码成长,从AI体验到菌物探秘,这些扎根生活的科普活动,不仅解答了公众的健康困惑、科技疑问,更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科学探索的种子。当科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座城市的创新活力必将更加澎湃。

    imgarr

    本期内容到这里就结束啦

    想看更多有趣又实用的内容

    赶紧关注我吧

    原标题:《“广州科普之夏”主题活动,解锁羊城暑期酷炫新玩法》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