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652236
“少一分都没得谈!”2010年广州最牛钉子户,房子仅有30平米却狮子大开口索要1500万,与政府死磕12年后成为“海珠之眼”。
2020年的广州,海邦外街22号成了城市里一道奇特的风景线。这里有一座形如"之"字的珠海大桥,桥下孤零零地矗立着一座破旧的小房子,与周围现代化的城市建筑形成鲜明对比。
"今天又有人来拍照了。"梁蓉站在自家窗前,看着外面举着相机的游客,眉头紧锁。她那仅有30平方米(实际合法面积)的老房子,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每天都有人专程前来观赏这座被大桥环绕的"孤岛"。
游客们并不知道,十年前,这位中年女性曾与广州市政府展开过一场旷日持久的博弈。也正是这场博弈,造就了今天这座被网友称为"海珠之眼"的奇特景观。
"他们还在丢垃圾!"梁蓉怒气冲冲地冲出门,驱赶那些随手将饮料瓶、塑料袋扔在她家门前的游客。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让她的生活苦不堪言。
若把时间拨回更早,梁蓉的父母曾是靠打渔为生的渔民。在她七八岁时,常跟着父母赶海、出海。那时的工具并不发达,一家人忙碌却难有收获,生活一度十分贫困。她的父亲十分讲究,每次出海都要看日历选择黄道吉日,这种对风水的重视也深深影响了梁蓉。
后来,广州兴建了许多工厂,为了谋生,这家人来到了现在的位置。这块地是梁蓉的父母精心挑选的,他们认为这里风水好,能改善家庭运势。经过几十年的辛勤工作,父母终于攒够钱买下了这套虽然只有30平方米却承载了全家希望的小房子。
谁也没想到,2010年,为迎接第11届亚运会,广州市政府启动了珠海永沿岸的拆迁改造计划。政府提出的条件很优厚:每户可置换约80平米的海景房,外加每平方米8000元的拆迁补贴。对于居住在老旧房屋的居民来说,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然而,当其他20多户居民欣然接受这一方案时,梁蓉却坚定地表示:"我是不打算搬的。"
转眼到了2022年5月,有游客再次前来拍照时发现,那间曾引发轩然大波的小屋已经没有人住了。据知情人透露,由于大桥上来往车辆过多,小屋周围的污染日益严重,梁蓉最终不得不搬离这个地方。
2010年9月28日,梁蓉下班回家时发现门口贴着一份执法告知书。她匆匆浏览后,直接将文件扔进了垃圾桶。文件内容很明确:她必须在两日内搬离,否则拆迁队将强制施工。
这已经是政府派出的第五波人马了。从最初提出海景房置换计划到现在,双方的博弈已持续数月之久。
回到几个月前,第一批工作人员上门时,梁蓉的态度就十分坚决:"我是不打算搬的。"工作人员李娇耐心询问原因,梁蓉解释说自己"念旧",这里有太多与父母生活的回忆。但真正令工作人员困惑的是她接下来的话:"政府置换的海景房太奇怪了,房子的构造不太适合自己。"经过沟通,李娇才明白梁蓉不喜欢"三尖八角"的房子,只喜欢传统的方方正正的住宅。
第二天,工作人员带着新挑选的房子方案再次登门。梁蓉同意去看房,但刚到目的地就表示:"我的身体不好,住这里会不习惯的,还有不太喜欢这里的装修风格。"这所位于海珠区宝港大道的房子无论从环境还是地理位置都相当优越,但梁蓉始终不为所动。一天下来,她没看上任何一处房子,理由不是风水不好就是构造有问题。
第三波工作人员带她看的房子位置更好——海珠区的梅园,紧邻荔湾区,背后是金沙湾。即使普通人出高价也未必能买到这样的房子。然而梁蓉依然以"采光不行"、"面对河岸会加重风湿病"等理由拒绝。高档住宅区,她嫌没电梯上楼费劲;豪华住宅,她又说太高了,宁愿要低一点但便利的。
眼看拆迁计划陷入僵局,政府决定改变策略。第四波工作人员上门提出改用现金补偿,初始报价200万元。梁蓉没有立即表态,只说会考虑。然而她随后主动联系工作人员,表示要800万才肯搬离。
这个天价要求让政府工作人员震惊。按照拆迁标准,她那30平方米合法面积的老房子,每平赔偿8000元,加起来也就32万多一点。即使给到400万,已经是原价的近7倍,还要冒着其他村民不满的风险。
两天期限过后,拆迁队如期而至。梁蓉坐在家门口的凳子上,坚决不让他们靠近,重申没有800万就不搬的立场。拆迁队无功而返后,再也没有人来联系她了。
出乎梁蓉意料的是,政府找到了一个创新的解决方案——修改桥梁设计,从两侧绕过她的房子。2010年11月12日,亚运会如期举行,改造工程提前完工。其他村民早在6月就拿着赔偿款搬进了海景房,而梁蓉的小屋则成了珠海大桥上一个突兀的存在。
十年后,当她的房子成为网红打卡地,据说政府又来找她谈判,愿意给出曾经她要的800万。但这时的梁蓉却说:"以前的八百万和十年后的八百万不能比了。"她提高了要价——1500万。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到2022年,梁蓉最终还是搬离了那个曾经坚守的家。不是因为高额补偿,而是因为大桥车辆带来的严重污染让那里变得不再适合居住。#MCN微伙伴计划#
